隨著中國最新一代戰機殲-36的現身,美國人慌了神。從美國專家到美國媒體,都在想應對之策。結果最后發現,還是解放軍之前的戰術好用。
為應對殲36,美國計劃使用機海戰術
近段時間,“機海戰術”這個詞在美媒報道中頻繁出現。幾十年前,這可是我們用來形容解放軍如何應對F-22的絕招,如今竟成了美國要用來對付殲-36的手段,真是世事輪回,風水輪流轉。
想當年,美國的F-22憑借著跨時代的技術優勢,引領世界戰機潮流。當時的美國空軍信心滿滿,沒有哪一款戰機能在F-22面前討到便宜。即便解放軍提出了“八換一”的機海戰術,美國人也自信F-22的性能足以應付任何成規模的戰機挑戰。
(美軍F-22)
然而,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現在面對中國的殲-36,美國卻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空軍力量體系。為何美國人如今變得如此不安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從戰機的核心能力說起。殲-36之所以能夠在國際軍事舞臺上引起軒然大波,主要還是因為其卓越的隱身性能、先進的傳感器系統,以及強大的遠程作戰能力。簡單來說,這款戰機不僅讓對手難以發現,而且在發現對手后可以先發制人,使得傳統的空戰策略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現代空戰的規則早已不同于以往。過去拼的是誰的飛機飛得快、誰的火力猛,而現在,信息戰、電子戰的權重越來越大。殲-36以其強大的綜合作戰系統,將這些能力集成到了一架戰機上。這正是美國空軍頭疼的地方,因為這意味著單靠傳統戰機很難在空中對抗中取得優勢。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會問:“既然殲-36這么強,美國為什么還要動用‘機海戰術’?”這就得提到該戰術的靈活性了。盡管質量上難以完全占優,但數量上的優勢有時候也能彌補一些劣勢。美國準備動用8架F-35對付一架殲-36,看似夸張,實則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美軍也意識到正面硬碰硬沒有什么好結果,只好寄希望于通過戰術設計,利用數量優勢來尋找突破口。
(殲36)
其實,“機海戰術”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戰術上的權宜之計。它的應用場景往往是在無法單憑一款戰機壓倒對手,或者無法保障每一架次都能取得絕對勝利的情況下。美國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承認了殲-36的強悍實力,也試圖在新型空戰體系中找到對策。
中美空中攻守之勢正在逆轉
殲-36的出現,代表了中國在六代機領域的思考與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已經重新定義了未來空戰的游戲規則。當下,美國不得不考慮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直到西海岸構建新的空防體系,以應對來自太平洋的潛在威脅。
最關鍵的是,美軍想要用“機群戰術”,但戰斗機夠不夠還是個問題。如今,中美軍工制造業的差距越來越大。此前,中航工業2024年總結中提到,超額完成軍機生產交付任務,想想這個數字就不會小。相比之下,美軍去年只接收了30架左右的F-35。
(F-35)
如今,F-35升級困難,被美國國會勒令削減經費,想搞“機群戰術”難上加難。F-22生產線更是無法重啟。未來只怕解放軍的空中優勢將越來越明顯。中美攻守之勢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美國空軍所面臨的困境,也是未來各國空軍在新一代戰機問世后將共同面臨的挑戰——如何在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維護自己的空中優勢。這其中不僅涉及到具體機型的更新換代,更重要的是戰術思想的革新與戰略布局的重新調整。
從目前中美雙方在六代機領域的博弈來看,一條清晰的發展主線正在形成:未來空戰將不僅僅是技術的較量、更是智慧的比拼。這場博弈讓我們看到,誰能更快適應新技術帶來的規則變化,誰就能在新一輪的空軍角逐中占據上風。
(F-35生產車間)
中國的殲-36給世界空戰格局帶來了新的變量,美國選擇“機海戰術”來突破困局,顯示了兩國在這一領域激烈的競爭態勢。但不管結果如何,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幻的時代,只有持續創新和靈活應對,才能在軍事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