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記者:徐貝貝
為有效防范金融機構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對手信用風險,促進金融機構衍生品業務穩健發展,金融監管總局近日發布《金融機構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保證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了交易保證金要求、合格擔保品及管理以及爭議解決、跨境交易等相關規定。《辦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是指未通過中央對手方集中清算的場外衍生品交易。金融機構之間開展的以及交易對手一方為金融機構的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適用《辦法》,包括但不限于遠期、掉期(互換)、期權及其組合。
明確豁免初始保證金和變動保證金情形
《辦法》指出,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開展的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如與非金融機構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且具有真實風險對沖需求背景,可以豁免初始保證金和變動保證金要求。
非金融機構最近一個年度3月、4月、5月末集團口徑非集中清算衍生品名義本金算術平均值(以下簡稱“平均名義本金”)高于600億元,且不符合前述規定條件的,金融機構應當向其收取保證金。
企業集團財務公司代理集團及成員單位開展的具有真實風險對沖需求背景的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可以豁免初始保證金和變動保證金要求。
《辦法》還明確,金融機構與中央銀行、政府機構、公共部門實體、多邊開發銀行、國際清算銀行、我國政策性銀行開展的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可以豁免初始保證金和變動保證金要求。納入同一集團合并財務報表的機構之間的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可以豁免初始保證金和變動保證金要求。
另外,實物結算的外匯遠期和掉期(互換)交易、實物結算的黃金遠期和掉期(互換)交易,可以不適用初始保證金要求。實物結算的交叉貨幣掉期(互換)交易中的固定本金交換部分,可以不計算初始保證金。不承擔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的交易,可以不計算初始保證金。
在法人層面統一實施初始保證金和變動保證金計量方法
“金融機構應在法人層面統一實施初始保證金和變動保證金計量方法,準確體現交易投資組合潛在風險暴露和當前風險暴露的水平,并確保在高置信度下全面覆蓋交易對手違約風險暴露。”《辦法》明確。
其中,初始保證金用于緩釋衍生品交易對手發生違約后,潛在風險暴露進一步擴大的風險。變動保證金用于緩釋與存量衍生品交易凈額結算組合每日盯市價值相關的當前風險暴露。《辦法》同時明確了初始保證金和變動保證金的計算要求。
關于計量方法的使用,《辦法》指出,金融機構可以針對不同資產類別的交易使用不同的初始保證金計量方法,但應當對同一凈額結算組合中的同一資產類別交易使用一致的計量方法。
“金融機構不得通過切換保證金計量方法進行監管套利。如確有合理理由需轉換計量方法,一經轉換,則應當持續使用新方法。”《辦法》強調。
關于保證金起點金額,《辦法》規定,金融機構在集團層面交換初始保證金的起點金額為不超過4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下同),變動保證金的起點金額為零。實際交換金額為應交換金額超過起點金額的部分。金融機構交換保證金可以適用不超過400萬元人民幣的最低轉移金額,該最低轉移金額可以在初始保證金和變動保證金之間分配。
值得關注的是,變動保證金要求自2026年9月1日起施行。初始保證金要求分三個階段施行。金融機構及其交易對手最近一個年度3月、4月、5月末集團口徑非集中清算衍生品平均名義本金高于5000億元人民幣的,自2027年9月1日起實施初始保證金要求;高于3000億元人民幣的,自2028年9月1日起實施初始保證金要求;高于600億元人民幣的,自2029年9月1日起實施初始保證金要求。
明確八類合格擔保品
作為保證金的合格擔保品應當具備高流動性和充分的風險緩釋作用,以保護交易雙方免受交易對手違約帶來的損失,并在適用折扣系數后仍可以在市場壓力情景下保值。
合格擔保品共包括八類:現金;我國財政部發行的國債,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票據,我國政策性銀行發行的債券、票據;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發行的債券;其他國家或地區政府及其中央銀行,視同主權的公共部門實體,國際清算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洲中央銀行,歐盟、歐洲穩定機制和歐洲金融穩定機制,多邊開發銀行發行的高等級債券;高等級公司信用類債券;高等級金融債券;黃金;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認可的其他合格擔保品。
金融機構使用其他擔保品作為保證金的,應當審慎考量擔保品的風險緩釋作用,確保符合內部風險管理要求。
“金融機構應當采取措施防范擔保品的外匯風險、集中度風險和錯向風險。”針對這三方面風險,《辦法》均作出明確規定。比如,擔保品的計價貨幣與對應的衍生品交易終止貨幣或擔保品協議約定的基礎貨幣幣種不一致的,金融機構應當使用額外折扣系數以控制外匯風險。
此外,《辦法》規定,金融機構或第三方托管機構應當對擔保品進行逐日盯市,確保擔保品價值滿足保證金要求。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