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周顯】
11月,香港證監(jiān)會對十多間金融公司及個人辦公室進行搜查,包括香港經(jīng)紀商、美國承銷商的代表,以及購買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資者,調查針對有關在市場“拉高出貨”的操作。
不明就里的讀者,可能大惑不解﹕為什么香港人會在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拉高出貨”,并且要勞煩到香港證監(jiān)會在本港為美國執(zhí)法呢?
7月17日,我曾在觀察者網(wǎng)發(fā)表過文章《》,講及自從2016年起,香港證監(jiān)會意圖保護投資者,開始大力打擊細價股,股民“便轉而買美股,輸錢給美股的莊家。港府加印花稅,他們索性逃去買賣不收印花稅的美股?!?
客觀的事實是,這幾年來,港股投資者大量涌進美股市場,蔚然成風。大新銀行委托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愛科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訪問了500名年齡介于20至60歲有投資經(jīng)驗的香港居民,其中67%表示有興趣投資美國證券市場;當中20至40歲較年輕組別高達75%;流動資產(chǎn)達100萬或以上較富裕的組別,也有70%熱衷投資美股,理由是看好美股前景(53%)、股票種類選擇多(49%),市場流通性高(43%)。
去年8月,富途發(fā)表《富途2023上半年投資報告——復蘇中的賺錢效應與個人投資者行為研究》,指出較年輕的Z世代美股持倉最高,占79.2%;X世代(即1965年至1980年出生的人群)持倉分布則較平均,港股、美股市場持倉比例為45.2%和54.8%,也是美股高于港股。
2023年,香港特區(qū)政府把股票印花稅從0.13%還原至2021年的0.1%,但仍然無法把股民拉回港股市場。本年10月,Yahoo財經(jīng)“最新投資理財調查”指出,股票仍是港人首選投資工具,年輕一代則熱衷海外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
另一個客觀事實是,自從2021年1月13日起,即停止了創(chuàng)業(yè)板的上市,時間長達3年半。直至去年發(fā)布了改革措施,本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但迄今整整一年,只有“優(yōu)博控股”、“元續(xù)科技”、“廣東集信國控檢測技術服務中心”等寥寥3只股票在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
相比之下,納斯達克的股票總市值約為30萬億美元,港股則是35萬億港元,相差大約是7倍。然而,雖然港股的競爭力遠不如納斯達克,但上市條件卻更嚴格:
香港創(chuàng)業(yè)板的上市要求有二,至少符合其一:一是現(xiàn)金流測試,須前兩個會計年度的凈經(jīng)營現(xiàn)金流入 ≥ 3,000萬港元,以及上市時市值 ≥ 1.5億港元。二是前兩個財政年度的收益總額 ≥ 1億港元,而且有按年增長,以及上市時市值 ≥ 2.5億港元。
納斯達克的上市標準卻低得多,三者只須符合其一:一,凈利潤75萬美元?;蚨?,總市值5,000萬美元?;蛉瑑糍Y產(chǎn)500萬美元。
最重要的還是,港交所采用了“監(jiān)管機構評審為本”,因而在申請上市時,有著太多由監(jiān)管機構主觀決定的不明朗因素。反觀美股卻采用了“數(shù)據(jù)披露為本”為大原則:只要符合客觀條件,必然批準上市。毫無疑問,確定性對于申請上市的公司以及保薦人均是大福音。
兩個市場的吸引力高下立判,今年以來,有約55家內(nèi)地或香港企業(yè)于納斯達克掛牌,去年則有大約80家,單單香港公司,便有十多家。
這些在美國上市的中、港公司,往往中介人就是香港的保薦人:他們在過去3年半的空窗期,和美國納斯達克的保薦人已成為了長期合作伙伴。香港人招攬生意和把賬目做好,整套文件送往美國的保薦人手上。順利上市后,香港的莊家還包辦了找投資者認購,以及“拉高出貨”:公司是中、港的,搞手是中、港的,投資者也是中、港的,就只是交易市場在美國,完全是一條龍服務。這就是文首說及被香港證監(jiān)會搜查的“經(jīng)紀商、美國承銷商的代表,以及購買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資者”了。
如果只是一票半票的個別行為,也還罷了,可是這幾年來,港人在納斯達克市場做得太多太濫,也太猖狂,難免惹起了美國監(jiān)管單位的怒火。
這其中最離譜的是“尚乘數(shù)科”。它在2022年7月15日上市,到了8月2日,曾高見2,555.3美元,市值高位更達到4,728億元,一度成為全球第9大上市公司。其后股價急跌,作者執(zhí)筆時它的股價是2.62元。
美國監(jiān)管機構最無奈的是,這公司的大股東蔡志堅博士至今依然活得精彩?,F(xiàn)時香港破了票房紀錄的大片《破地獄》,暫時收了1.35億元,出品人之一正是其“尚乘數(shù)科”。
“尚乘數(shù)科”并非特例,港人在納斯達克市場玩“拉高出貨”的大有人在,例如說,在2022年8月5日周五上市的“智富融資”,只有9位員工,招股價為4美元,到了周一,曾高見249.94美元,較上市價高約61倍,市值近50億美元。其后當然也是大跌,執(zhí)筆時的股價是0.49元。
這些案件之后,納斯達克對中、港股票上市申請以及投資者的監(jiān)管是收緊了??墒堑栏咭怀?、魔高一丈,在“資料披露為本”的市場,畢竟難免有漏網(wǎng)之魚。再說,中、港投資者身在外地,要想問話調查,也確實大有難度。不過美國有一大絕,就是凍結嫌疑人士戶口的資金,這是最方便也最有效的做法。
至于香港證監(jiān)會的調查行動,當然是應美國證監(jiān)會的要求。畢竟,香港和美國都是“國際證監(jiān)會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縮寫:IOSCO)的成員,而前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jiān)察委員會行政總裁歐達禮(Ashley Alder)在卸任后,正是當上了IOSCO的主席。
話說回來,香港對于美國在金融監(jiān)管方面的要求,從證券到洗黑錢,通常都是順應行事,可是反過來,我們要求美國方面調查在香港興風作浪的金融黑手,卻鮮有成功,雙方完全是不對等的地位。
不管如何,中、港公司到美國上市,尤其是細價股到納斯達克上市,以及投資者買美股而棄港股,造成了資產(chǎn)流失、人才流失、資金流失。參考上文的統(tǒng)計調查,情況已經(jīng)不容樂觀。這正如俗云:“你不占領,敵人就會占領”。在今天中國和美國正在暗戰(zhàn),也正在金融戰(zhàn)的今天,港府不能繼續(xù)忽視這大問題,而必須正視、面對、拆解這個大漏洞。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