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制初見成效,西方買不到銻鍺等物品,德企停擺,美國大呼“失算”。
最近,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在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更加嚴厲的出口管制措施。
作為回應,中國宣布將限制鎵、鍺、銻等戰略資源的出口。這個舉動無疑戳中了美國的痛點,甚至讓德國這樣的盟友也感受到了壓力。
大家知道,中國是這些戰略資源的主要出口國。
一旦對出口進行限制,國際市場上這些礦產的價格立馬飆升。比如說,銻的價格漲了230%,達到了3.8萬美元一噸,而鎵在短短半年內價格就上漲了40%。
這波操作讓西方國家倍感壓力,特別是一直試圖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卡脖子”的美國,這次可以說是被反將了一軍。
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引擎之一,也沒能逃過這場震蕩。
據報道,由于買不到中國的銻和鍺,德國的消費品與化工巨頭漢高不得不停供相關產品。公司直言不諱地說,這完全是因為原材料供應鏈出了問題。他們現在只能寄希望于中國能夠重新開放這些戰略資源的出口。
其實,德國面臨這種困境,與其政府近來的外交政策有很大關系。雖然德國歷來是歐盟中對華較為友好的國家,但自從“交通燈”聯合政府上臺后,卻選擇了更加親美的道路,偏離了默克爾時期的中立路線。
這種外交政策上的轉向,不僅引發了中德關系的緊張,也對兩國之間的投資與經貿合作造成了負面影響。
更有意思的是,德意志聯邦央行的一些專家撰文指出,德國經濟與中國的深厚聯系,使得任何強行的對華脫鉤策略都將對德國工業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
現在的德國經濟因此顯得步履維艱,被戲稱為“歐洲病夫”。今年2月,有15萬人走上街頭,涌向德國國會大廈,表達對施爾茨政府的不滿。
現在留給美國及其盟友只有兩個辦法:
要么在現有市場上花大價錢去多拿一些貨源,要么就得從一些成品中回收材料來再加工。
不管選哪個,成本都高得讓企業無法承受。漢高這個知名企業已經倒下,可能只是這場“多米諾骨牌效應”的開始。
而面對這樣的一種困境,美國也只能感嘆自己“失策”了。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中國的管制措施比大家預想的還要嚴格,特別是在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強硬貿易政策背景下,中方顯然做好了“以牙還牙”的準備。
其實,美國人擔心的不僅僅是稀有金屬的問題,還有無人機領域的供應鏈風險。
據彭博社消息,美國國務院和商務部已經在積極聯系企業,希望找到替代供應商,以應對中國可能停止出口的情況。
眾所周知,中國在無人機技術及零部件生產上有著明顯的優勢。在這一領域,中美之間雖然各有所長,但也存在互相制約的局面。
尤其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如無刷電機和電池,一旦中國決定斷供,美國在短期內很難找到其他出路。這種情況下,如果無人機的生產受到影響,俄烏沖突的局勢可能會因此而發生變化。
除此之外,中國對美國企業的壟斷行為進行了治理,行業協會也發出聯合呼吁等等所有這些措施表明,中國已經不再寄希望于中美談判,而是選擇直接反擊。
特朗普可能也意識到,拜登在任期間已使局勢相當復雜,難以再像他第一任期時那樣輕松談判,因此不得不采取軟硬兼施的策略。
特朗普新任命的駐華大使珀杜,雖然整體上仍是“反華鷹派”,但在經貿關系上持更為務實的態度,比如提倡“競爭而非制裁”。
當然,他最希望的還是中方不對美國進行制裁,因為他的底線依舊是“美國優先”。
和拜登相比,特朗普的對華策略或許更務實,不那么注重意識形態的競爭,這可能減少一定的地緣政治壓力。
然而,在經濟領域,兩國體量間的摩擦似乎不可避免。美國想吸引制造業回流,同時阻止資本流向中國。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在移民、禁毒等方面仍需中國合作支持,對于制造業轉移和重新分配也有相似的想法。
特朗普個人不傾向于冒險參與成本高于收益的戰爭,這意味著他可能會保持中美溝通渠道的暢通。
因此,未來的科技戰和貿易戰都有可能成為談判桌上的籌碼。對于那些質疑特朗普在對華政策上示弱的人,他似乎并不在意。他反倒能把責任全推給拜登。
總之,當前中美之間的競爭越激烈,越是給特朗普調整策略提供了空間。中美之間的博弈趨勢已成定局,關鍵在于如何運用技巧減少損失、實現利益最大化。
今年的大選,特朗普展現出從商人到政治家的成長,但他是否能成為一個稱職的總統,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