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14日,《柳葉刀糖尿病和內分泌學》雜志最新發表了由全球56位專家參與制定的肥胖診斷新框架,稱肥胖應分為兩類,即“臨床肥胖”和“臨床前肥胖”。
全球估計有10多億人患有肥胖癥。專家表示,他們的目標是使診斷更加精確,有助于更好地利用醫療資源。
這一肥胖診斷框架得到包括美國心臟協會、中國糖尿病學會以及世界肥胖聯合會等在內的全球76個國際醫療組織認可,它建議醫生應該以不同的方式,依靠更廣泛的標準對肥胖癥進行診斷,并考慮該病癥何時會影響健康。
目前,臨床醫生使用體重指數BMI來診斷肥胖癥,這是一種基于人的體重和身高的計算方法。
根據專家最新的建議,臨床肥胖包括體內脂肪過多,以及器官功能下降的癥狀(如呼吸困難或心力衰竭)或日常生活問題,并建議將其視為慢性疾病進行相應治療。
臨床前肥胖是指沒有任何持續的疾病跡象、器官功能正常的肥胖或體內脂肪過多。專家表示,此類肥胖應被視為臨床肥胖和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風險因素,支持患者通過監測或積極治療來降低這種風險。
“肥胖應該是一個范圍。”制定該框架的專家委員會主席、倫敦國王學院教授Francesco Rubino表示,“由禮來和諾和諾德率先開發的治療肥胖癥的GLP-1類藥物的出現改變了肥胖癥治療的格局。”他強調,盡管這些藥物的使用并不是新框架的重點,但如果全球醫療保健系統采用更明確的診斷方法,可以幫助醫生根據個人風險決定何時開出最佳處方。
專家委員會還表示,明確臨床肥胖和臨床前肥胖意味著醫療保險公司可能會考慮將治療臨床肥胖癥的藥物作為獨立疾病來承保。目前,許多藥物需要合并另一種相關疾病的風險,例如糖尿病才可進入保險。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曲伸教授早在2015年就曾在《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發表題為《肥胖分類的重新思考與基于代謝的個體化診斷》的論文。其中指出,肥胖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已成共識,肥胖的發生與基因、環境、生活方式及炎癥關系密切,既往按體重指數作為唯一診斷標準的分類方法已不能滿足臨床對肥胖的診治和治療判斷。
此后,在2021《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上發表的《基于臨床的肥胖多學科診療共識》,也強調了中心化管理的理念。在最新發布的《肥胖的長期管理和藥物臨床應用指南 2024》中,進一步定義了肥胖是源于脂肪組織的慢性反復發作的代謝性炎性疾病,同時強調了BMI的局限性,并在國內首次提出了“腰高比”的概念,提出按臨床肥胖盡早進行藥物干預的理念。
“上述共識指南與后來發布的歐洲肥胖診療新框架以及《柳葉刀》最新的全球專家共識不謀而合。”曲伸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討論肥胖是否是一種疾病已無意義,關鍵是要對肥胖的診斷標準進行確定,使之可行可治,肥胖的分型勢在必行,是個體化診療的前提。”
他進一步向第一財經記者指出,肥胖的分類及個性化診斷在全球醞釀多年。“簡單說就是我們常說的不以體重論輕重,肥胖的精準分類中的代謝正常性肥胖和代謝異常性肥胖和我們平時強調的中心化管理、個體化診療等在中國內分泌學會發布的指南中都有體現。”曲伸說,“但這次全球的專家提了個新名詞叫‘臨床前肥胖’,與糖尿病前期(糖耐量異常)的概念相對應。”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